
![]() |
![]() |
“徙木立信”这一成语,源自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。战国时期,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,恐百姓不信新法,遂于都城南门立三丈之木,宣布“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”。民疑其诈,无人敢动。商鞅将赏金增至五十金,终有一人试之,果得厚赏。自此,秦国百姓皆知政令之重、官府之信。商鞅凭借一根寻常的木杆,撬动了变法的齿轮,立住了政府的公信力,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“徙木立信”的佳话。
探究“立”字本源,甲骨文中其字形如一人两腿分开、垂手站立于大地之上。《说文解字》释“立”为“住也”。《释名》曰:“立,林也,如林木森然,各驻其所也。”“立”不仅代表物的直立,更象征着原则的树立。《周易》言:“立天之道,曰阴与阳;立地之道,曰柔与刚;立人之道,曰仁与义。”从具象的身躯直立,到抽象的律法确立、精神自立,“立”字承载着中华文明对规则与诚信的深刻体悟,恰似一人顶天立地,既要足下根基稳固,更需心中信念坚定。
回望历史,“立”的智慧往往在破旧立新时绽放光芒。商鞅徙木立信,看似是“立木而赏金”的简单交易,实则是以行动确认规则的深刻变革。木杆之轻,难承变法之重,但正是这轻重间的辩证关系,揭示了“立信”的本质:规则的生命力不在于宣扬,而在于执行。曾子杀猪,坚持将妻子的一句戏言付诸实践,从而在子女面前树立起父母的威信;司马穰苴斩庄贾,即便面对国君宠臣,依旧严格执行军法,终使将士令行禁止、军心凝聚。为取信而破旧立新,因守信而屹立不倒,“立”与“信”相辅相成。
一时的挺立,可以靠破旧立新之勇,而长久的屹立,则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守。历史长河中,以行动立信者众,但能守信不移者鲜。明万历年间,张居正以考成法厉行改革,令六部、都察院将政务按月登记,逾期不办者严惩,一时“百官惕息”,朝廷号令“虽万里外,朝下而夕奉行”。然其病逝后,万历皇帝清算张氏,考成法流于形式,昔日严苛的督办制度渐成空文。不久之后,吏治复归腐败。反观北宋范仲淹推行“庆历新政”时,虽遭权贵阻挠被贬,但其新政中“抑侥幸”、“精贡举”等政策持续启发着后人,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张本和经验。立,不仅是一个奋起的动作,更是一种代代传承、久久为功的状态。
步入新时代,“立”的内涵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。2012年,中央八项规定出台,如一声惊雷,劈开了积弊已久的作风顽疾。从轻车简从的调研要求到厉行节约的餐饮规范,看似针对一顿饭、一次出行的细节,实则是以徙木立信之姿,加强执政威信。“八项规定一子落地,作风建设满盘皆活。”公款吃喝的“酒瓶子”被拧紧,迎来送往的“车轮子”被刹住,文山会海的“虚架子”被推倒。十余年来,从“管住嘴”到“管住心”,从“不敢腐”的震慑到“不想腐”的自觉,八项规定以徙一木而立千钧的决心、一刻不停一抓到底的恒心,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“言必信、行必果”的执政魄力,立住了党员干部的初心、人民群众的信心。
一木虽微,可正法度;一诺虽轻,能定乾坤。观古鉴今,“立”之精髓,非止于形骸之矗,更贵乎精神之恒。信如江河,奔流不息;诚若松柏,经冬犹翠。惟以徙木之诚立规矩,以守诺之毅固根基,方能令政通人和、国泰民安。(长青)